比如,1998年,發(fā)源于東南亞的亞洲金融危機蔓延至日、韓,并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(fā)展速度,東南亞貨幣貶值造成美國第二季度巨額的貿易逆差和經濟增長放緩(從一季度的54%降為18%)。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相對封閉,國際金融危機沒有直接對我國股市造成重大的沖擊。但是,由于全球信息的快速傳導,使我國投資者在心理上產生恐慌情緒,對我國股市的走勢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。如1998年1月13日穩(wěn)步盤升的A股市場出現恐慌性下跌(跌幅一度達9.5%),即與12日百富勤宣布清盤破產和港股暴跌有關。又如6月中旬,在日元兌美元匯率繼續(xù)大幅下挫,并引發(fā)東南亞各國匯市與股市大跌的情況下,我國股市利好消息及管理層穩(wěn)定市場的社論均未能奏效。1998年8月,由于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,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重,并引發(fā)全球股市、匯市暴跌,加之我國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,市場投資者產生了極大恐慌情緒,僅8月10日至17日的短短6個交易日滬深兩市綜指分別下跌97.61點和29.03點,跌幅均達8.3%,創(chuàng)一年多來總單日跌幅之最。由此可以看出,國際金融的動蕩對我國投資者的心理產生了較大的影響,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投資決策,進而影響到股市的走勢。
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,尤其是加入WTO后,國際經濟形勢對我國經濟發(fā)展和股市行情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,對此投資者要有深刻的認識,不僅要了解國內經濟形勢,而且也要關注國際經濟形勢及其對股市的影響。比如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、服務的需求,直接影響到相關的國內上市公司的經營業(yè)績;國際匯市上匯率的變動不僅影響到我國進出口產品、服務的競爭力,而且還關系到我國利率走勢乃至貨幣政策的走向;世界性經濟結構的調整,其變化趨勢是判斷我國上市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重要參考。
二、根據政策導向判斷股市大勢
(一)、看勢先看政策形勢
打開中國股市十多年發(fā)展的走勢圖,你不難發(fā)現,那時起時伏的曲線,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勾畫出來的。無論是中國的管理層還是股評界,無一不承認中國股市在相當程度上還是政策市,作為一個中國股民,看大勢,首先就要看政策形勢。
股票市場的變動是社會經濟運行的最全面、最綜合的反映。股票市場的走勢,主要由技術面、基本面、政策面和市場面的復合作用形成的,其中,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政策面。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對股市的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兩個方面。一般來說,基本政策是長期的,國家對股市發(fā)展是支持還是限制,是穩(wěn)步發(fā)展還是加速發(fā)展,這些是基本政策。從我國來看,國家鼓勵股市發(fā)展的決心是堅定的,也是不會輕易改變的。股市政策的第二個方面是具體政策,在基本政策已經確定的情況下,股市具體政策變化,雖然不能最終改變股市的發(fā)展方向,但卻能暫時改變股市的發(fā)展進程。中國股市的多次起落與波動,都是緣于某項股市具體政策的變化。1993年12月18日,管理層披露55億新股發(fā)行計劃后,12月21日上證指數一天下跌118點;1994年8月,證監(jiān)會宣布“三大”救市政策后一周內上證指數凈升350點,漲了110%;1995年5月17日,中國證監(jiān)會下達緊急通知,在全國范圍內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。5月18日爆發(fā)“井噴行情”。上證指數單日漲幅高達31%,創(chuàng)“政策效應”之最。但接著在5月22日傳出證券委會議決定,1995年度新股規(guī)模將于二季度下達。受此消息影響,5月23日上證指數暴跌16.4%,創(chuàng)上證指數單日跌幅之最。僅僅經過4個交易日,中國股市在政策影響下,上演了一幕令中國股民悲喜交加的暴漲暴跌。前三日“井噴”上漲何其迅速,最后一日瘋狂下瀉又何其猛烈,真是漲也政策,跌也政策!2000年2月14日,龍年開市第一天,受允許股票質押貸款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的兩大利好刺激,滬深股市強勁上揚,以罕見的巨大跳空缺口開盤后一路高開高走,收盤時分別創(chuàng)下9.05%和9.36%的日漲幅,成為1996年12月13日實行漲跌停板限制后的大盤單日漲幅之最。2001年6月大盤反轉向下后,到10月22日,滬深股市分別下跌了32%和40%,其跌幅之大為近年罕見。此次下跌的導火索是實行國有股減持方案。而10月22日晚上,證監(jiān)會宣布停止首次發(fā)行和增發(fā)股票時減持國有股,第二天滬深股市立即出現“井噴式”的巨幅反彈行情。上證指數、深圳成份指數、上海B股指數、深圳成份B股以及所有的股票,基本上都以漲停報收。